通知公告
2019年武汉市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 项目设置及各参赛作品要求
一、 项目设置
大赛项目包括:论文(含教育叙事)、教学设计、课件、微课、教学案例、教师网络空间。
二、项目说明及要求
1.论文(含教育叙事):
(一)论文主题:立德树人 创新引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新时代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出新的贡献。具体选题如下:
(1)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研究;
(2)教育信息化助力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的研究;
(3)教育信息化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4)教育信息化促进建设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
(5)人工智能、网络学习空间、大数据、物联网、AR/VR、“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教学模式与实践、网络教研以及教育评价转型等研究;
(6)STEM、创客及场馆学习的应用模式、效果及发展趋势研究;
(7)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新型学习理论的研究,体现脑科学、学习科学、深度学习等研究新进展;
(8)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
(9)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尤其是以教育信息化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的研究;
(10)教育信息化推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
(11)教育信息化在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指导中的作用研究;
(12)数字校园等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13)基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大教育资源(社会生产生活场景、博物馆、图书馆等可支持教育教学发展的资源以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共享与服务研究;
(14)中国移动“和教育”高效教育产品设计及其教育应用研究。
(二)论文要求
文章要有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内容,能突出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能反映学术和实践创新。文章应包含题目、摘要(200字以上)、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文中引等。不要在论文里写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等联系方式(范文请登录后文中的网站查阅、下载)。
2.教学设计:基于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教育技术,并且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必须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设计必须是认真设计并经过教学实践的真实成果。在设计中要求做到课程标准、教育技术标准、课程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符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并经过教学实践的验证。编写教学设计请遵照下列三种类型:
(1)课程教学设计
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按年级、学期(教材分册)进行的课程(或单元)总体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定要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对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持(如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教学媒体、素材、学习平台等),资源与设计方案一并上报(网络资源只需给出网址并保证能够有效链接)。
(2)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实验(实践、活动)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基本课型,不同学科可以有不同的拓展课型。欢迎在每一学科中有不同课型的案例。同样,资源与设计方案一并上报(课堂教学最好有实况录像,网络资源要给出网址)。
(3)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综合的学习活动促进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型课程,它包括了多种“学与教”的方式,其特点在于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既可以是单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既可以是基于网络环境的,也可以是在常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同样,资源与设计方案一并上报(要求附学生的学习成果实例,网络资源要给出网址)。
3.课件: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有效呈现的应用软件,目的是辅助教与学,并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以是针对某几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制作工具和呈现形式不限。移动终端课件作品应能在iPAD、Android PAD等移动教学设备上运行。
各类教学软件、学生自主学习软件、教学评价软件、仿真实验软件等均可报送。
(1)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作品大小不超过700MB。
(2)报送形式:通过大赛网站上传报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如相关字体、白板软件等。
4.微课:是指教师围绕单一学习主题,以知识点讲解、教学重难点和典型问题解决、实验过程演示等为主要内容,使用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拍摄制作的微视频课程。主要形式可以是讲授视频,也可以是使用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和电子白板等录制的批注讲解视频。
报送的微课作品应是单一有声视频文件,要求教学目标清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声画质量好。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显示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课名、教师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视频格式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flv、mp4、wmv等),画面尺寸为640×480以上,播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总大小不超过100MB。
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如有学习指导、练习题和配套学习资源等材料请一并提交。
5.课例: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的课堂教学案例。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如: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案例、教育资源应用案例(限项目单位参加)、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幼儿教育组、特殊教育组不设置)、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线上精品课资源(以下简称“职业岗位能力精品课”,限项目单位参加)。
(一)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案例:是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且成效显著的案例。鼓励机器人教育教学、创客教育教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类的案例报送。
其中教学点案例是指面向教育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学点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典型案例。
(1)要求:须提交案例介绍文档、教学活动录像和相关材料。
案例介绍文档可包括:教学环境设施与课程建设、教学应用情况、教学效果、教学成果、获奖情况、推广情况等。
教学活动录像:反映创新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案例特点,提供合适的教学活动录像,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单节课堂教学实录、多节课堂片段剪辑、专题介绍视频等多种形式。使用mp4等常用格式,大小不超过500M,时间总计不超过50分钟。
相关材料: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资源等。
(2)报送形式:作品以zip压缩包格式(含附表2)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
(二)教育资源应用案例:包括“教育云规模化学科应用支持服务模式研究”项目(以下简称“学科应用案例”)和“家园共育百所数字幼儿园”项目(以下简称“亲子活动案例”)。
学科应用案例:是指面向“教育云规模化学科应用支持服务模式研究”项目试点地区、实验校、教师,征集项目中英语、数学学科智能学习工具软件规模化应用支持服务的有效模式研究案例。
(1)制作要求:
案例须以word文档格式提交。文档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地区/学校/教师实施情况,内容全面、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杜绝抄袭,引用资料须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教师需同时提交案例的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要有片头,片头时长不超过5秒;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年级、上/下册、版本、主讲教师工作单位和姓名等;课堂实录总长度不少于30分钟,格式以MP4主流视频格式为主,原片分辨率在720*576或以上,码流为0.5-1Mbps。
(2)报送方式:作品以单个文件方式提交,每个文件大小建议不超过500MB。
亲子活动案例:是指面向“家园共育百所数字幼儿园”项目试点地区、试验园,征集围绕不同年龄段幼儿充分应用数字资源设计并开展亲子活动,为教师和家长开展亲子活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案例。
(1)制作要求:
作品须以Word文档格式提交,并提供必要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文档内容应包括活动目标、活动主题、活动过程与效果、活动反思等,做到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趣味新颖、富有创意。
图片应反映活动主题和内容,统一为JPG格式,像素在1800×1200以上,并配有相关文字说明。
视频录像应包括片头和活动现场录像,其中片头应包含幼儿园名称、活动主题、年段等信息;活动现场录像应重点或完整记录活动的开展过程,活动环节明确,细节表现到位,过程精炼、不拖沓。视频录制选择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的场地,全片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声画同步;单个视频总时长不大于10分钟,大小不超过500M,统一为MP4格式。鼓励有条件的试验园使用高清数字设备进行拍摄,前期采用标清4:3拍摄的视频分辨率不低于720×576,前期采用高清16:9拍摄的视频分辨率不低于1024×576。
(2)报送形式:作品以zip压缩包格式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
(三)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是指教师应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内的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教学活动组织、作业指导、辅导答疑、学情分析、网络研修等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突出的案例。
(1)要求:提交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素材制作的PPT文档、教学活动录像和其他材料,综合反映教师网络空间的日常应用情况和应用效果,同时提交空间访问说明文档(含空间网址等)。
(2)报送形式:作品以zip压缩包格式(含附表2)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
(四)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案例。包括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训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鼓励思政课、教师教育类的信息化教学案例报送。
(1)要求:须提交案例介绍文档、教学活动录像和相关材料。
案例介绍文档可包括: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教学效果、教学成果、获奖情况、推广情况等。
教学活动录像:反映信息化课程教学情况,针对案例特点,提供合适的教学活动录像,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单节课堂教学实录、多节课堂片段剪辑、专题介绍视频等多种形式。使用mp4等常用格式,大小不超过500M,时间总计不超过50分钟。
相关材料: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资源等。
(2)报送形式:作品以zip压缩包格式(含附表2)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
(五)职业岗位能力精品课
职业岗位能力精品课是以职业岗位活动的基础性、支撑性能力与素养培养为教学内容,选取课程体系中的重点难点,支持混合式教学与学习的课程化资源。
其基本特征为:
一是选择核心专业、核心课程、职业岗位能力(在本项目中特指学生通过学习所掌握的、上岗后就能够作业操作的能力)作为建设内容。内容相对稳定、独立、完整,具备一定的普适性,易于共享。
二是能够配合目前职业院校项目式、工作过程导向、理实一体化、教学产品引领式等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着重破解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瓶颈难题。充分融入职业岗位活动最新内容,把企业大师、能工巧匠引入课堂,实现深度校企合作。
三是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势,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需求,实现线上线下课程的有机衔接。
四是适合于职业院校广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需求,符合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特征。
五是解构课程体系,选择重难点内容,以组成职业岗位能力的知识点、技术点、技能点等构成的“教学点”为单位进行建设。每个“教学点”既相对完整、能独立使用,又方便拆分、更新与再造。
职业岗位能力精品课资源由微教材、视频课和资源包配套构成。其中,视频课和资源包必须提交,微教材可根据院校建设情况自主选择是否建设与提交。
(1)微教材
本项目中的微教材是指与“教学点”相对应、融合信息技术,通过扫描纸质教材二维码链接相关资源,有效支持VR、AR、APP软件等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的新形态教材。
(“教学点”:在职业岗位活动中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相对独立、不可拆分的最小职业岗位活动的教学单元。原则上一部“微教材”对应一个“元教学点”,即“一级教学点”;当“元教学点”过小时,可以组合成“二级教学点”进行建设。)
微教材具有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职业岗位能力教学特征,因此可满足项目培训教学需求。通过对体系化职业岗位能力“微教材”的组合,可以形成符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满足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态、动态、活页、立体化教材。
①制作要求:需选择职业岗位能力内容进行编写,内容正确并规范,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与教学要求,满足学习者学习习惯。形式上图文并茂,实施人性化、口语化、情节化编写;引入“二维码”进行各类媒体链接,以满足手机端阅读观看需求;支持视频课创作,支持混合式教学设计,支持独立阅读学习。教学时长以2-4课时左右为宜。排版格式、封面封底等需按模板要求编写。
②报送形式:以word文件格式上传。
(2)视频课
本项目中的视频课是指在常规视频课中规定了创新形态,并将视频课与学习互动软件智能链接,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色,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习惯的创新型视频课。该类视频课以微教材线上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建设,在前期教学设计与助学载媒课件创作完毕后,拍摄课程视频,并在后期制作中加入学习过程(观看过程)中随机测试题目及学习结束测试题目。构建方式上,可以基于学习情景进行教学设计,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把工匠、大师引入课堂,实现深度校企合作、以多种角色授课者同时参与的授课形式。
①制作要求:视频课应为单一有声视频文件,建议采用专题片的栏目化课程形式。要求采用专业录像、录音设备,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同时注意满足统一性、内容性、教学性、可视性、互动性、创新作课形式及便于更新再造的设计要求。视频需包括课程片头、课程片尾、课程片花、教师简介、主要内容提示字幕条、PPT课件后期合成、相应数字媒体资源(动画、仿真等)、岗位大师等实践操作(可情景模拟)、课程小结、同期声字幕等(不超过2分钟的课程介绍,要求能够较充分地反映课程的主要内容概况)。每个视频播放时长为5-25分钟。视频压缩需采用H.264格式编码,动态码流最高码率不超过3000Kbps、最低码率不低于1024Kbps,采用640×480(标清4:3拍摄)或1280×720(高清16:9拍摄)的分辨率、且同一视频中两种分辨率及宽高比不得混用,采用25帧/秒、逐行扫描。音频压缩需采用H.264格式编码,采样率为48KHz,音频码流率为128Kbps(恒定),需为双声道且作混音处理。
②报送形式:视频需压缩成mp4格式、大小不超过800MB,并需提前制作与上传视频课缩略图(上传图片比例为16:9,最小尺寸220×124,图片格式为jpg)。
(3)资源包
本项目中的资源包,是指可以支持一次课教学的颗粒化资源总合,包括“微教材资源包”(以微教材内容为依据建设)与“视频课资源包”(以视频课说稿为依据建设)。资源包的基本属性是助教资源,其基本单位是颗粒化的元课件。资源包内容与微教材、视频课有机融合,支持固定、移动终端的应用,适应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对学习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
①制作要求:资源包中的资源需与微教材及视频课配套对应,包括以下几类:
a)教学设计说明: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应用范围、核心能力说明、混合式教学安排等信息。文件格式为doc或docx。
b)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围绕“教学点”,反映主要教学内容,并与微教材、视频课合理搭配。文件格式因课件资源类型而异,如文档类为doc或docx、图形图像类为jpg或png、音频类为mp3、视频类为mp4、动画类为mp4或swf、虚拟仿真类为exe或swf、课件类为ppt或pptx,等。
c)在线试题、作业:包括客观类、主观类试题,作业等。文件格式为doc或docx。
d)在线辅导、答疑方案:文件格式为doc或docx。
e)在线教学管理方案:文件格式为doc或docx。
②报送形式:资源经命名后逐个上传,总大小不超过800MB。
6.教师网络空间:是指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从事教与学活动的载体。作品应主要体现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的资源应用、备课授课、网络研修、家校互动、师生互动、指导评价等活动情况。
作品需要提交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素材制作的PPT文档,综合反映教师网络空间的日常应用情况和应用效果。同时提交空间使用说明文档,包括空间网址、评审专用临时账号密码和使用指南等。